中医药文化

中医药文化

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中医药文化

​芒种忙,更要养。盛夏9大不适的中医快速缓解法,送给所有考生、劳动者!

2023-06-07 09:44 发布人:小编 浏览:

  芒种,“忙”种,今天开始进入一年中“最忙”的时节!劳动者们在田地间、岗位上挥汗如雨,学生在书桌前、考场上耕耘梦想。同时,今天也是2023年高考前一天,这时可别让身体不适“拖了后腿”!芒种最常见的9大不适症状,今天分享一些对应的中医快速缓解办法,建议转发扩散~

  1.中暑

  芒种时节的到来同时带来了高温,中暑几率大大增加。我们在工作、学习、旅游时,要注意避暑。尤其是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和家长,以及长期露天劳动者,要多补充水分,最好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。按中暑穴位:内关穴、尺泽穴、大椎穴,中暑严重可针刺中冲穴,挤出1至3滴血。

  2.头疼

  芒种的到来意味着仲夏的到来,此时节由于天气炎热、饮食改变、日照强、休息差等多种原因,是头痛的高发季节。一旦出现头痛或感觉头痛要发作,怎么办?中医按3个穴位——百会、太阳和风池穴能快速缓解。

  3.感冒的常见不适

  如果不小心感冒了,出现各种不适症状,可以不打针不吃药,通过中医穴位按揉,有效缓解。以流鼻涕、打喷嚏为主要症状可以压迎香穴、合谷穴。以喉咙肿痛为主要症状,可以按压少商、鱼际穴。

  4.腹泻

  夏季炎热,人们喜食冷饮和冰镇水果等寒凉食物,常常因饮食不当引起腹泻。对于这类腹泻人群,温灸神阙穴效果十分明显。

  5.焦虑

  夏季因为高温环境、运动量少、作息不规律、压力大等原因,焦虑、紧张的情绪经常困扰我们。推荐一道代茶饮——甘麦大枣汤。

  做法:甘草10克、小麦50克、大枣6枚煮水,每天当茶喝。

  功效:养心安神,和中缓急。

  此外,饮食上要减少摄食酒、咖啡、肥肉、动物内脏等食品,尽量做到食物多样化。适当多吃番茄、薄荷、胡萝卜、百合、菠菜、黄瓜、芹菜、玫瑰花、苹果、莲子、小米等。

  6.疲劳

  此时节人体消耗大,空气湿度增加,湿热之邪易侵入人体,使人感到四肢困倦。

  可以试试梳头解乏法。头部为诸阳之汇,以牛角梳梳理头部可以助阳气生发。坚持下去,可以很好地释放头部压力,缓解疲劳,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,使大脑获得充足的精力,神清气爽。也可以改善血液循环,促进脑细胞的运动,增加智力,预防耳鸣。此外,还有助于精力和体力的提升,增强抵抗力,预防感冒、神经衰弱等。

  同时,也可以适当吃一些味苦之物,如苦瓜、百合、莲子、苦丁茶,可清热解暑、生津除烦、提神醒脑,但需注意适量,苦味过多可能损伤肺气。

  最后,建议养成午睡的习惯。夏日昼长夜短,午休30分钟至1小时,可助祛除疲劳。

  7.厌食

  此外,“夏季厌食症”也不能忽视。酸梅汤就能改善食欲不振、胃口不开的情况,但要注意食物卫生。

  自制酸梅汤

  材料:乌梅、山楂、甘草、桂花、冰糖、水。

  做法:将乌梅、山楂片、甘草洗净,同时将乌梅、山楂片用水浸泡至软;锅里放足量的水,放入乌梅、山楂片以及甘草;桂花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,大火烧开后,转小火熬煮40分钟;接着放入冰糖再煮10分钟即可;晾凉就可以喝了,喝不完的可以放到冰箱,冷藏后的口感就更好。

  功效:开胃进食、生津止渴。但脾胃实热或素体阴虚者不宜饮用。

  如果家里的考生因为压力大产生厌食感,家长们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,增加进餐的次数,保证孩子摄入一天所需的营养量。

  8.失眠

  对于失眠,推荐两个办法。

  ▶安神香包

  合欢花、佛手、西洋参、薄荷、朱砂、琥珀、豆蔻、柏子仁、五味子各2克。药物分别研末后混合(不能研磨成粉状),装入小锦囊或者布袋中。

  此方镇静安神,宁心益智,用于焦虑失眠、忧郁心悸、心神不定、头痛头晕。

  注意:孕妇或过敏体质的人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最好不要使用。如出现有心悸、气喘、头晕、皮疹等任何不适情况,须立即停用。如果病情重者应同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。

  ▶花椒泡脚

  用一个棉布包50克花椒,用绳系紧,加水煮开后用这个水泡脚即可。花椒包可以反复利用,一个星期左右再换新的就可以。

  9.眼疲劳

  所有人都应该重视眼疲劳。眼疲劳不仅会导致视物模糊、视力骤降,还可能引发头痛、眩晕、急躁易怒、记忆力减退、注意力难以集中、思考力下降等症状,诱发干眼、结膜炎,甚至青光眼、白内障等。

  日常工作、学习中,多做这3个动作就能有效缓解眼疲劳。

  按压睛明穴:位于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。眼睛干涩时用一手食指和拇指按压双侧。

  “横8”字眼部操:闭上双眼,用眼球沿“横8”字运动,每天500次,改善眼部血液循环,所谓“目得血则明”。

  “擦胸抹肋护肝法”:即用双手掌心循着两侧肋弓交替进行搓擦,每天做5分钟,能够疏通肝经气血、护肝明目。

  版权声明

  本文综合自网络,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